迎接感染挑战 关注微观生态-自主发布-资讯-生物在线

迎接感染挑战 关注微观生态

作者:北京科跃中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007-07-13T11:39 (访问量:2041)

迎接感染挑战 关注微观生态
发布时间2007年7月12日10时20分

  

——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兰娟院士

  在今年5月召开的美国微生物学会第107届会议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全球变暖导致的一系列气候改变,将给感染性疾病的分布和传播带来巨大影响。近年来,感染性疾病领域的确发生了许多多年未见的重大事件。为了解面对如此严峻的感染性疾病态势,我国感染病学界的应对方略和发展状况,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兰娟院士。

   

    面对挑战,我们充满信心——感染病学在前行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的前身是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由于学术领域的不断拓展,2004年6月正式更名。李兰娟院士作为第八届学会主任委员,首先告诉记者,3年前的学会更名正是顺应感染病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积极面对学科挑战发出的有力宣言。

    近年来,感染性疾病领域发生了许多多年未见的重大事件:SARS、禽流感接踵而至,艾滋病及HIV感染病例持续增多,结核发病和结核菌耐药问题控制不佳,抗生素的滥用以及与此相关的耐药问题普遍存在,等等。李院士指出,对于从事感染性疾病临床与研究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来说,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们学会聚集的全国感染病学专家与全国的感染病学医务工作者一道,共同迎接这一挑战。在过去,我们已经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包括生命在内的代价;今天和未来,我们仍然会充满信心,充满力量,坚定前行。她的言谈话语洋溢着坦然面对、兵来将挡的英气。

    李院士说,感染病学会不仅面临很多临床问题的挑战,还肩负着公共卫生事业的繁重任务。这些年,感染病学会根据我国国情和感染性疾病的特点,制定了多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指南》,大大提高了我国的感染性疾病的控制力度和治疗水平。这些《治疗指南》,有的正在全国的临床上推广,有的尚在完善过程之中,而且,根据世界范围内感染性疾病谱的不断变化,这些工作将会持续进行下去。

李院士还强调,在感染病学中,像肝炎、艾滋病这样的难点、重点一直存在,新的感染性疾病还在不断出现,因此感染病学研究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学会将组织专家进行科研项目攻关,并设立一些基金,建立一些相应的奖励机制,这些都被列入了第八届感染病学会的工作计划。

    上一届的感染病学会设立了中青年学组,旨在培养中青年学者成长。李院士谈到,中青年感染病学者必将是感染病学界的骨干力量,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独特的舞台、创造特殊的条件。学会将继续组织中青年学者参与更多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活动,让他们能够展示独特的视角,以推动学术发展,提高学术水平。学会还担负着培养年轻医师的责任,正在从完善继续教育、规范制度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抗击感染病的又一思路——珍视人体微生态平衡

    人体健康依赖于健全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既包括自然界的宏观生态环境,也包括人体自身的微观生态环境。李院士谈到宏观生态环境的时候皱了眉头。她说,人类为宏观生态环境的破坏付出惨重代价之后,才认识到宏观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千万不要等到再为人体微观生态失衡付出沉痛代价之后,才来重视这个问题,现在就是关注人体微观生态平衡的时候了。

    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已经成为21世纪的重大课题,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用以指导和研究。李院士舒展眉头,自信地向记者介绍,越来越多的实验表明,微生物干预疗法是预防、治疗众多微生物感染的有效武器。1994年由多个西方国家科学家提出并成立了国际新抗微生物战略研究小组(ISGNAS),主要研究微生态失衡与感染的关系,并提出感染尤其是细菌耐药感染的微生态预防及治疗。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微生物干预治疗方法,2001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认为应该从微生态学角度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过程。2002年,李院士主编了我国第一部相关专著《感染微生态学》。

    作为最早参与我国感染微生态理论研究的学者之一,李院士是从1994年起,开始了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肠道菌群微生态变化的研究。她发现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严重失衡,表现为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群显著减少,肠杆菌科细菌等有害菌显著增加。李院士等率先提出了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在慢性重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新理论。在随后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李院士证实了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血液内毒素升高及肝脏功能损害密切相关,探索应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和益生元降低慢性肝炎患者血液内毒素水平的方法,提出了应用微生态原理防治肝病重症化的新思路。

    谈到微生态理论在应对当前感染病学严峻形势的作用时,李院士说,微生态理论不仅适用于感染病患者,也适用于正常人,因此,有望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发挥巨大作用。研究表明,人体正常菌群对宿主的有益作用包括:①阻止内源性和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和利用;②促进钙、铁和维生素D的吸收;③合成维生素,促进维生素吸收;④构成生物屏障,防止外来病原体入侵;⑤促进肠道蠕动;⑥激活宿主免疫功能;⑦辅助抑制肿瘤发生。

    微生态理论在临床应用上的原则为:首先,合理应用抗生素,保持正常微生物群形成的生物屏障,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其次,应用包括益生菌和益生元在内的微生态制剂,调节微生态失衡使身体恢复健康;最后,提倡抗生素与微生态调节剂联合应用,利用益生菌的代谢产物和抗生素对病原菌有一定协同拮抗作用的原理,维持人体微生态的平衡。

    李院士同时指出,虽然利用微生态制剂进行微生物干预方法治疗感染性疾病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是如何选择微生态制剂,以及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活菌进入肠道并起到相应作用,需要进一步探索。同时这些菌株在肠道中杀灭和抑制有害菌、阻断病原菌的致病过程和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治疗重型肝炎的重要发展——从非生物人工肝到生物人工肝

     20多年前,李院士在临床工作中遇到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80%的难题,这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她用了10年的时间,艰苦攻关,创建了一套疗效确切的人工肝支持系统,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的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慢性重型肝炎的治愈好转率从15.4%上升到43.4%,在重型肝炎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李院士谈到过去的成就,只是淡淡微笑,却难掩由衷的喜悦。她说,当时我们这里用人工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全国那么多患者,尤其是重型肝炎的患者,基本上没有转院的机会,一定要及时救治才行,所以我觉得必须把这个技术推广到全国。从1997年起,由李院士担任主任的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已连续举办9期全国性的人工肝培训班,毫无保留地将这项技术推广到全国各地。现在,很多市级三甲医院都开展了人工肝技术,救治了无数重型肝炎患者。

     2001年,李院士主编了中国第一部人工肝脏领域的专著《人工肝脏》。2002年,她担任了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主持制定了我国《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指南》,推动了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健康发展。

    从最初的非生物型人工肝,到现在的生物人工肝和混合型人工肝,这项技术正在逐渐成熟和完善。肝细胞来源问题一直是生物人工肝发展的技术瓶颈,李院士介绍说,经过又一个10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应用四步灌流法分离肝细胞的新方法,提高了新鲜分离的肝细胞总数和存活率,并且建立了国内第一株来源于正常人肝脏的永生化肝细胞系HepLL,这都可以为生物人工肝研究提供高质量的肝细胞。李院士相信,目前已经突破了生物人工肝的肝细胞来源问题,这预示着生物人工肝技术将会发挥更大的临床作用。

 

                                               

北京科跃中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商家主页

地 址: 北京市丰台区望园路18号院A座三层

联系人: 柳女士

电 话: 010-63831545

传 真: 010-63832460

Email:keyuebio@163.com

相关咨询

我国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9-08-18T00:00 浏览数:2478)

我国农业发展可用低碳农业代替高碳农业 (2009-08-18T00:00 浏览数:2559)

上海交大肺癌标志物研究获新进展 (2009-08-12T00:00 浏览数:1884)

国家药监局:未总结不良反应药品不予再注册 (2009-08-12T00:00 浏览数:2097)

Nature Genetics:与多种癌症相关的遗传变异位点 (2009-08-12T00:00 浏览数:2291)

艾滋病疫苗研究何去何从 (2008-04-07T00:00 浏览数:2378)

我公司新推出“扫把抗体”-非特异性反应清除剂NRCR (2008-04-07T00:00 浏览数:5107)

医疗实施阳光收费 各项标准上网查询 (2008-02-27T00:00 浏览数:2183)

一种新HIV-1受体被发现 (2008-02-27T00:00 浏览数:3038)

诊断试剂诱人 国内企业走上国际化征途 (2008-02-13T00:00 浏览数:1936)

ADVERTISEMENT